玉米科学

浅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科学素养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2

对于生物中考改革下30分的“小科目”,大部分学生持有考前背背老师上课划的重点,把培养科学素养的生物学当成死记硬背的“文科”来读。现行的义务教育,初中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多数是为了应试而学习,忽略了在教学和过程中培养学生一生受益无穷的科学素养。那么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着重科学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 理解生物学的学科价值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初中生物课程学习基本理念之一。其中明确“生物学素养”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个人决策时所需的生物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以概括出生物学素养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科学素养构成。通俗的来说是,有科学素养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来判断社会的一些谣言和舆论,正确的认识自然。

学生学习生物学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不是把生物看作一门等级学科,不能停留在背诵老师划线的重点部分上,而是更加地注重上课的探究过程。从这一自然科学课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生命起源并非神创而是通过化学进化演化而来;地球生物并非神话故事中的六界而是分为五个界;通过学习克隆知识和发展历史,可以知道克隆的优点和危害;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在顶级消费者中有害物质积累最多,呼吁人们善待动植物,爱护地球等等。可见,学习生物学有助于让学习者认识到人与科学、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 提高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戏曲的引子,影视剧的序幕,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扣响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如上“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章,先播放19世纪地球上动物灭绝的种类及时间的视频,一下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抓牢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极大兴趣。上“动物行为”一章,播放动物世界视频,学生很快就进入状态。同时激发保护野生动物,爱护自然的科学思维与理念。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大部分是被动的,对于专业术语,乏味的知识点并非“强迫”学生去记忆和背诵,而是通过激发起学生兴趣后主动想要去了解和掌握。初中阶段学生初次接触生物学,对于学生提出的“奇怪”并且大胆的想法,作为教师要善于倾听,并且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些想法和问题,即所谓的“生成”问题,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通过列举和动手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生物学,在探究过程中从疑惑到豁然开朗,感受到探究生物学知识内容的愉悦,从心底里喜欢上生物学。

三、 加强生物学的探究交流

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学生好问敢想,敢于动手实践探究科学真理。在探究过程中,重在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也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亲自动手的探究学习,最有利于获得科学的直观体验。在学习微生物知识时,对于细菌、真菌、病毒学生有所耳闻,但是“微生物”这个名词是学生初次接触,要引导学生联系已知然后导出新的名词“微生物”。在“发现我们身边的微生物”课题中,首先学习完系统的知识后,可以通过学生做实验对比左右手上的微生物的数量,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探究的生物学素养。微生物实验是要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过程,而不是注重实验结果,重在使学生了解课本中的抽象名词“接种”、接种的过程以及“培养基”“菌种”等名词,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探究交流,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都乐于和善于团队合作,形成终身科学素养。如制作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小组六人分工合作,最后讨论细胞膜看不清,制作过程有气泡的原因等,再如植物蒸腾失水实验,四个试管液面平齐并用油覆盖液面,分别插入四个不同处理的同一植物大小相同叶片数相同的嫩枝,叶片下表面涂凡士林、上下表面都涂凡士林、不涂凡士林、切去叶片,小组讨论液面高度出现不同的原因,进而得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通过对历史上生物学家每一项成果探究过程的了解,能很好领会他们的科学精神,培养形成科学素养。例如科学家海尔蒙特栽种柳树苗对光合作用进行研究;1771年普利斯特利把一盆绿色植物和一只小鼠同时放到一个密闭容器内,植物和小鼠都能正常活着;1779年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光照下的绿色植物能够释放气体;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在光下不仅能够释放氧气,而且能够合成淀粉;直到1897年,科学家才定义了光合作用的概念。科学家的科学素养是他们成功发现植物光合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上一篇:略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