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科学

国内外玉米价格传导关系影响研究基于收购政策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7

0 引言

玉米有着“五谷之王”美誉,是中国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产品市场稳定运行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还在东北等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有着支柱作用。“十二五”以来,以玉米为龙头的粮食生产快速增长,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也出现了“三量齐增”的窘境,供需失衡、库存高企等给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国家财政结构合理等带来巨大压力。这其中,临时收储政策对玉米市场的扭曲作用是重要因素之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农业宏观调控方面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适应国内外市场形势、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搞活玉米产业经济,2016年3月我国探索实施玉米收购政策市场化改革,取消运行将近8年的玉米临储制度,实行“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的新举措,推动建立玉米价格形成新机制。近年来,连续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玉米市场化改革进行了明确部署,2019年更提出“完善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的要求,坚定推进走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路径。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玉米的市场化程度持续提高,“三量齐增”的困局得到了有效缓解,国内外玉米价格差不断缩小、市场主体活力日趋增强;同时,国内外市场的联动性和互动性也不断增加,国内外玉米价格的相互影响也趋于明显。

基于此,文章以收购政策市场化改革为背景,分别探讨玉米收购政策市场化改革前后国内外玉米价格传导关系,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完善玉米市场调控政策、促进市场平稳运行提供参考。

1 文献回顾

农产品价格传导历来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相关研究成果也比较丰硕。早期国内外学者基于传统经济学理论对农产品价格传导展开研究,该假设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农产品价格传导是对称的,即某种商品价格的上涨或下跌对另一种价格的冲击相等。随着学者们对实际市场研究的深入,对称性假设并不能对所有商品价格传导进行合理解释。1969年Tweeten[1]首次提出农产品价格传导存在非对称性,采用不可逆供给函数分析了美国农产品供给弹性,发现对于农产品生产者来说,农业投入品价格的上升和下降,其产出存在反应速度和幅度的不一致,并将这种不一致定义为“非对称传导”。之后,学者们对农产品价格非对称传导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大部分国内外研究结论都支持了Peltzman[2]非对称价格传导更是一种规律性的存在的观点。

价格非对称传导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线性模型研究方法和非线性模型研究方法。线性模型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有限分布滞后模型、向量自回归和协整检验等,是将价格的上升和下降拆开分别考察。非线性模型方法研究受“正向”和“负向”冲击下价格传导速度或幅度是否存在非对称性,主要包括非对称误差修正模型和门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TVECM)。这些方法在国内外农产品价格非对称传导研究中被广泛应用。Cramon[3]运用协整方法研究价格非对称传导,利用误差修正项的正负来划分两“区制”,之后该方法受到广泛采纳。Abaulai[4]基于非对称误差修正模型对加纳玉米价格传导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央市场价格上涨或下降时,地方市场价格的反应不同。国内许多学者通过相关计量模型验证了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传导表现出一定的非对称性。随着研究的深入,考虑到不同的政策背景下不仅导致非均衡误差的修正速度不同,且各个经济变量本身的短期动态运行结构也可能不同,运用门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TVECM)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5],门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可以从传递方向、传导速度和程度等方面对相关产品间的非对称性价格传导进行解释。焦月[6]基于三区间TVECM对玉米产业链间价格传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外玉米和尿素价格、国内玉米和尿素价格均存在门限非线性关系,且国内玉米和尿素间呈正向非对称性,而国际玉米和尿素呈负向非对称性。近年来,玉米国内外价格联动性和互动性研究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一些学者认为玉米国内外价格传导均表现出非对称性[7-8]。也有学者指出临储政策取消前,国内外玉米价格之间的联系不紧密,而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增强了国内外玉米价格间的联动性[9]。

从现有的文献看,国内学者对于玉米价格的非对称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门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的也较少;同时,现有研究大多聚焦2016年临时收储制度改革以前,而聚焦改革后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基于此,该文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门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别对玉米收购政策市场化改革前后国内外玉米价格的传导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传导关系在改革前后的变化,并试图分析引起这种变化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上一篇:辽宁玉米种子市场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