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科学

浅析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0

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也由此提升,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机械也在逐渐发挥其价值。因此,种植户在提高产量方面作出了大量努力,并且积极采取病虫害防治策略,达到了减少病虫害的目的。为此需要对玉米的种植技术、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不断创新,从而促进我国玉米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1 玉米栽培技术

1.1 合理选种

合理选取玉米品种是玉米产量以及质量提升的重要前提,同时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进行玉米种子的选取时,要全面考虑到玉米种植土壤以及当地的气候问题,才能对玉米的品种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进而提高玉米的总体产量及品质。在此基础上,当选择玉米种子时,还需要注意对说明书以及厂家等进行考察,选择最为合理、价格公道,以及产量高的品种作为最终种植品种,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产量,避免低质量的种子混入种植,影响产量[1]。例如,在我国淮河以南的一些地方,在夏季时常常发生洪涝灾害,这就需要在玉米品种的选择上,筛选出具有耐涝、抗倒伏性能的品种,从而提高当地的玉米产量。

1.2 种子处理

在进行种植之前,需要先将筛选好的玉米种子实施相应的管理,将玉米种子浸泡、搅拌然后再进行晾晒工作。处理玉米种子时最重要的是先使用杀菌剂进行杀菌,这样发芽率更高,同时成活率以及抗病虫害的能力也能有所提高。在玉米种子搅拌时,可以选择磷酸二氢钾种衣剂进行处理[2]。

1.3 深耕整地

土壤中的养分对玉米的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土壤是否肥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玉米的产量产生重要影响。虽然玉米的品种对土壤特征以及结构没有太多要求,但如果玉米品种不适应当地的土壤结构,将会导致玉米产量的递减。因此,在玉米种植前,先对当地的土地进行深耕作业,深度可以控制在25 cm左右,这样才能保证玉米根部深扎地下,从而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以确保玉米的健康生长。在进行耕地后,用机械设备实施镇压整地、起垄等作业,从而创造适宜玉米生长的土壤环境,保证玉米种植工作的正常开展,使玉米作物更好地生长,进而方便管理。另外,在整地时还要添加底肥,建议最好每667 m2施用4 kg复合肥、10 kg普通钙质以及1 kg有机肥料[3]。

1.4 合理密植

在玉米种植时,要保证株与株间适当的距离,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玉米苗在生长时因叶面间距离过小而影响自身生长,只有适当间距才能保证植株叶片充分得到太阳光的照射,以便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促进玉米苗的快速生长。

对于春种紧凑型中早熟玉米品种来说,种植密度可以控制在67 500~75 000株/hm2;如果是平展型中早熟以及紧凑型中晚熟玉米品种,可以将密度控制在60 000~67 500株/hm2;如果是品种相同的夏种玉米,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株/hm2。与此同时还要对玉米植株的间距进行适当的优化调整,可以将等行种植变成宽窄行的种植模式,这样也有利于通风和光合作用,有效地避免玉米苗间距过密的现象,从而提高玉米生长环境的通透性,进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及品质。玉米植株间的距离建议采用窄行距30~33 cm或宽行距67~70 cm。

1.5 播种时间

玉米进行种植时要保证合理且准确的种植时间,这有利于确保玉米种子的发芽及成活率。根据玉米种子的发芽周期,可以在温度12 ℃左右时进行耕种,并保证耕种的深度在8~10 cm。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春玉米通常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期间进行耕种,夏玉米一般在6月中旬耕种,秋玉米一般在7月中旬耕种。一般采用机械化的耕种方式,如果条件不符合则采用半机械化的耕种模式,从而提高玉米的耕种效率[4]。

1.6 水肥管理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以及质量,需要对玉米进行合理的浇灌以及科学的施肥,还要保证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满足所需要的养分及水分。因此,可以依照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进行土壤肥力的施加以及水分的灌溉,通过确定玉米合理的灌溉周期、灌溉所需的水量以及生长中施肥数量,来提高玉米的产量以及质量。例如,在我国淮河以南播种的隆平206号就充分地考虑到了当地土壤肥力的情况,然后计算出所需肥料;如可产出玉米500~600 kg/667 m2,再根据土壤情况,计算出当地每667 m2需要施加40 kg的磷酸钙、30~35 kg的尿素、15 kg的氯化钾。通常在玉米出芽期间,玉米地的含水量控制在70%最佳。

上一篇:玉米我们各自精彩互不相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