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科学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7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此实验选用奥玉3101玉米品种

1.2 实验设计

进行化区域种植,共336m2面积,平均划分为4个区域,每个区域面积均为84m2,4个区域密度分别为5万株/hm2、6万株/hm2、7万株/hm2和8万株/hm2,种植行间距为0.6m,每个区域7行,种植长度为20m.

1.3 栽培管理

选用优质淡黑钙土,在种植前先施加充足肥料在土壤中,磷肥和硫酸钾控制在300kg/km2,尿素控制在500kg/km2,田间管理按照高产田方式。同时做好地膜覆盖和区域保护工作。

1.4 测定方法和项目

从植株抽丝开始计算,大约30d后,选取可以代表区域水平的各区域植株,每5d安排取100粒玉米穗,自然风干并对各种质量项目进行记录,主要对穗长、穗粗进行记录分析,估算每区域玉米产量。玉米采收期选取各区域可以代表区域水平的5株玉米,自然风干并进行记录产量和质量项目,主要是实际收获产量和其他各项经济系数,包括对玉米叶单叶面积、蛋白质、脂肪、淀粉含量和子粒含水量进行检测和记录分析,利用近红外分析器进行数据检测收集。

2 结果分析

2.1 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发育的影响

叶绿素主要存在玉米叶片中,良好的叶片发育是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吸收足够的光合营养可以保证植株产量和品质。在玉米的拔节期、大喇叭口后期、灌浆初期分别进行各区域叶面积的点量检测,结果显示随着植株种植密度的递增,玉米的单株植株叶面积逐渐减小,同时,区域内植株总叶面积逐渐增加。

2.2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从上表可以直接看出,随着区域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虽然总收获植株数量是明显增加,但玉米穗粒数量和穗粒重量显著减少,百粒重量也有略微减少,而区域总产量与植株密度是无线性相关的。

表1 玉米产量及产量因素区域产量(kg)5 673 38.25 256.84 417 107.53 6 591 37.14 221.41 499 110.28 7 545 36.52 197.63 580 114.78 8 462 35.87 162.26 625 106.19密度(万株/hm2)穗粒数量(粒)百粒重量(g)穗粒重量(g)区域收获植株数量(株)

2.3 种植密度对玉米粒含水量的影响

玉米穗粒包括玉米收获期的含水量、对子粒进行风干脱水的速度的测定,是玉米品质的重要测量指标。根据测定结果可以得出,玉米子粒含水量随着种植密度变化,呈现正相关关系,同时,在种植密度最小和最大区域,子粒的脱水速度较快。

2.4 已种植密度对玉米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在玉米植株生长过程的各个阶段,对各区域植株产量进行蛋白质含量检测分析得出,在各个生长阶段,与蛋白质含量并没有明确的相关,两者无线性。而在玉米植株生长灌浆中期持续到成熟阶段,蛋白质含量的有递减趋势,且最大值出现在在玉米进入成熟期之前的6~10d内。在区域种植密度为5~7万株/hm2时,子粒蛋白质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而在种植密度为8万株/hm2时,子粒蛋白质含量又有明显的递增趋势。

2.5 种植密度对玉米子粒脂肪含量的影响

在玉米成熟过程中,对不同阶段、不同密度区域玉米子粒脂肪含量检测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在灌浆中后期阶段,玉米子粒脂肪含量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在灌浆后期开始直到成熟期阶段,子粒脂肪含量先逐渐增加,在5d处达到最高值,后又逐渐降低。

2.6 种植密度对玉米子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玉米种植密度对不同生长阶段玉米的子粒淀粉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可知,不同的种植密度对其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玉米的子粒淀粉含量在种植密度为6~8万株/hm2时是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

3 讨论

经过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区域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影响。在产量方面,叶面积的光合作用主要可分为单株植株以及总光合面积,种植密度过大区域的透光和通风条件可能较差,从而影响了营养的吸收,而在种植密度为5万株/hm2时可进行光合作用的剩余面积较大,产生了过度的光能浪费。而在品质方面,多种营养成分的含量测定显示结果也不尽相同。另外,由于区域面积内土壤施加的肥料量相同,但是种植密度差异较大,觉得不同区域内单株植株的养分供给量差异也较大,在种植密度为8万株/hm2时植株单株的养分吸收可能不足。所以,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都明显受到区域种植密度作用影响,过于密集或稀疏都不可取。

上一篇:花期干旱胁迫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