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科学

他初中毕业,23岁扬言让玉米亩产1500斤,苦心专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22

1972年春,一则“新闻”,让莱州西由镇后邓村的村民议论纷纷,初中文化,只有23岁,担任农科队队长的李登海,竟然要搞亩产1500斤的玉米新品种试验田。


听到这个消息,乡亲们纷纷摇头,因为当时,中国最好的玉米种子新单1号,产量也仅仅在800一亩左右,想要让玉米亩产量翻一倍,对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人来说,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听到乡亲们的质疑声,李登海没有退缩,反而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亩产1500斤的玉米,给乡亲们看看。

李登海,莱州西由镇后邓村人,1949年出生,算是新中国出生的第一代人,但很不幸,在上中学的时候,恰好遇上大运动,李登海只能放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梦想,回家务农。

虽然是当农民,但李登海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积极投身农业生产,这才在23岁的时候当上村里农科队队长,看着乡亲们辛辛苦苦一年,却打不下多少粮食,李登海心中,便起了搞科研,将玉米产量提高到亩产1500斤的想法。


虽然自己的想法,乡亲们并不认可,但李登海,依旧坚定不移的付出行动,说干就干,当年,李登海便带着村里的年轻人,搞起了玉米、小麦、花生,这三种作物的管理栽培,经过大半年的折腾,到秋收的时候,乡亲们对李登海是刮目相看,原因很简单,李登海的种的玉米,突破了亩产千斤的大关。

这一“胜利”,也让乡亲们对李登海刮目相看,但敏锐的李登海,却发现了新的问题,玉米亩产不高,主要的问题不是管理不得当,而是出在种子上面。

为了解决种子的问题,李登海和农科队的年轻人跑遍四周八县,但得到的结果,却让他们很失望,国家的科学家,正在努力公关亩产1500斤的玉米,目前这样的种子,还没有。

短暂失落之后,李登海又兴奋起来,他决定,也加入研究这个亩产1500斤玉米的行列,但这一提议,却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全国那么些大学问人都不行,咱们这帮土包子能行?”。


虽然没有得到伙伴认可,但李登海依旧没有放弃,为了研究玉米,李登海开始苦心学习理论,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李登海弥补了自己理论的不足,并于1974年,获得莱阳农学院深造的机会。

也是在这一年,莱阳农学院的刘恩训副教授给了李登海20粒来自美国的分离自交系的基本材料——“XL80”。

拿着这20粒种子,李登海开始了培育高产种子的攻坚战,家里的事情,几乎全部交给母亲和爱人操持,好在这两位女人,也很支持李登海的事业。

1977年,李登海算是摸到了一点门路,建立土温室,想要更好的做研究,结果很不幸,就在玉米快要成熟的时候,土温室却进了老鼠,把玉米粒给啃了个精光,看着被糟蹋了的玉米,李登海眼泪,便止不住的往下流。


1978年,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李登海把自己的试验田搬到了海南,为了节省资源,李登海与自己的同志们住破草棚子,吃萝卜干,终于在这一年成功培育出“掖107*黄早4”的种子,第二年,这些种子种在家乡的土地上,终于让后邓的玉米亩产突破了1500斤大关,此时,离李登海放出豪言,要让玉米亩产突破1500斤,仅仅过去6年。

实现梦想后的李登海,并未就此终止自己的研究,他继续在海南研究玉米种子,先后推出“掖单2号”、“掖单8号”、“掖单6号”等高产种子,其中,“掖单2号”亩产高达903.6公斤,1986年,李登海又培育的“8112*”夏玉米新组合,亩产再创新高,达到962.1公斤。


因为研究玉米的成功,李登海也成了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的“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除了在科研上的成功,李登海也获得了应有的财富,在2002年的时候,李登海与外国企业合资,开办了由他控股51%的东登海先锋种业公司,2005年,这家公司上市,李登海也成了中国科学家中的首富,身价高达43亿。

如今,李登海已经70岁,但依旧不服老,依旧一心扑在研究玉米种子的实验上,一心想要培养出更高产能的玉米。

上一篇:山东玉米收割时间是什么时候?要注意哪些病虫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