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科学

玉米倒伏的成因和抗倒伏技术深入分析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28

玉米倒伏的成因和抗倒伏技术深入分析

玉米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高的谷类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超过水稻,为第一大粮食作物。然而,在种植过程中,农户们常常会遇到玉米倒伏的问题。玉米倒伏造成的玉米减产高达20%~50%,每年因倒伏造成的产量损失近100万吨。因此,了解掌握玉米倒伏的成因和抗倒伏技术对玉米种植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玉米倒伏的成因

1.1 外界环境

风和雨是诱导玉米倒伏最直接的外界因素,每年7―9月我国进入高温多雨时节。此时正值玉米旺长期,茎秆比较脆弱,如遇风雨天气,极易发生倒伏。降雨一方面造成土壤湿润,根系对地面的附着力减小,导致其对地上部的支撑稳固作用减弱;另一方面雨滴对植株产生冲击力和负重力,增加了茎秆的承受压力,最终引发倒伏现象。而风雨交加天气造成的倒伏更为严重,大面积的倒伏多是在风雨协同作用下产生的。

1.2 品种特性

不少研究表明,玉米的品种特性与抗倒伏能力关系密切。普遍认为茎秆质量性状优良、株高和穗位较低、茎秆粗壮、气生根发达的品种,其抗倒伏的能力强。探究茎秆质量、农艺性状与玉米倒伏的关系,结果发现植株倒伏率与穗位、重心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秆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调查显示,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表现出的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要根据区域环境选择适宜本地的抗倒伏品种。

1.3 栽培管理

1.3.1 耕作种植。适当的耕作种植方式有利于根系和茎秆的健壮生产,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根系的发育质量是影响玉米抗倒性的重要因素,深松处理有利于增加根系总量,促进根系的水平和垂直生长,有效防倒。而研究发现,多次中耕能加重玉米倒伏。通过试验探索抗倒伏栽培形式,结果显示大垄双行2∶0、3∶0的倒折率(10.5%和8.9%)低于大垄双行(13.4%)和清种(15.5%),并且在产量上也占据优势,可作为岫岩地区的理想栽培形式。

1.3.2 种植密度。种植密度是决定玉米产量高低的重要因子,而倒伏是增加玉米密度的主要限制因素。密度通过影响植株的生长状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对玉米倒伏产生作用。有研究显示,密度与玉米的茎秆质量性状、气生根数量、茎粗和纹枯病发生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株高、中心高度、穗位、节间长度、茎腐病和玉米螟感病程度呈极显著正相关[7]。密度增大使植株个体在群体中的资源竞争更加激烈,致使茎秆细弱,玉米抗倒伏能力减弱。尽管不同玉米品种对密度的敏感程度不尽相同,但高密度下植株抗倒伏能力均显著下降。

1.3.3 水肥管理。生产上,因水肥管理不当造成的倒伏现象极为普遍。玉米种植者往往侧重施用氮肥,忽视磷钾肥及其他微肥的使用。过多使用氮肥造成茎秆生长旺盛,节间过度伸长,茎秆纤细脆弱,最终加重玉米倒伏。而增施钾肥可以提高茎秆中粗纤维含量,增加茎秆强度,减轻玉米倒伏。另有研究表明,少量硅钙复合肥与氮磷钾肥搭配使用能够明显提高植株的抗折伏能力,降低倒伏率。

1.4 病虫害

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增加了倒伏的概率,影响倒伏的病害主要有茎腐病和纹枯病。近几年,受灾害性气候的影响,病害的发生率也随着上升,青枯病、细菌性茎腐病、纹枯病等发生面积逐年扩大,这些病害降低了玉米光合作用效率,致使茎杆脆弱,增加了玉米倒伏率。影响倒伏的虫害主要是玉米螟虫,它通过钻食茎秆造成茎秆脆弱和病害再侵染而增加倒伏率。

2、抗倒伏技术

2.1 品种选择

品种特性直接影响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品种?g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株高、节间长度、穗位、根系等性状上。播种时应选择株高矮、节间短、茎秆粗壮、穗位低、根系发达的抗倒伏品种。株高以小于300 cm为宜,超过350 cm抗倒伏能力明显降低。穗位越低越好,最好选择穗位在130 cm以下的品种,150 cm以上易倒伏。目前,市场上抗倒伏品种主要有金海5号、金海3701、登海3719、农大108和鲁单9002等。但这些品种的推广面积有限,而种植面积较大的主流品种如郑单958的抗倒伏性并不理想,倒伏发生普遍。因此,因地制宜选择耐倒伏的品种是减轻倒伏的首要技术。

2.2 适时早播

适时早播有助于提高植株的抗性,减轻倒伏程度。研究发现,早播能降低株高、穗位高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茎粗。播种时可根据实际气候条件将播期适当提前,以达到减轻倒伏的目的。

上一篇:科技赋农快速查勘应对玉米倒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