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科学

玉米育种专家走红毯被群嘲:农业真的这么不值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3
不得不说,在新媒体时代,我们一些所谓的意见领袖在智商的下限方面越来越没有底了!
近日,农业大省河南一则农业专家到庄稼地里视察走红毯被意见领袖们给挖了出来,题目起的很吸引眼球:一个敢铺一个敢踩,大红地毯铺进庄稼地。
在这种舆论的引导下,下方评论区也是“人才”尽出:
这就是农业的现状:很多人对农业除了一个袁隆平一无所知,很多人的印象里,农业就是泥腿子才该干的事!
记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非常流行的故事:
说是一个工厂筛选残次品,请了外国专家,又是研究又是设计,花了一大笔钱才给解决,结果,工厂里的一个小工,在产品线旁边放了个电扇,能直接就把残次品吹下生产线(具体故事记不清了,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一时之间,“能人”效应开始充斥我们的各行各业,但现在呢?
当科技的发展已经从一线试验转向研究室的时候,当生物育种已经从最原始的育种转向细胞/基因层次的时候,所谓的“能人”能带我们走多远?
就比如一个种田的好手,他能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出高产,但能让成千上万亩粮食高产的一定是科学家。
我国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只有一个袁隆平,更切莫把上世纪的研究起点当成现代科技的标准!
那么,那个走地毯的专家你知道是谁吗?你知道他给了我国玉米育种研究带来了哪些贡献吗?或者你认为为农业做出贡献的人不能走一走这片刻的红毯?
戴景瑞,1934年9月1日出生于辽宁海城,玉米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次在中国实现玉米双交种配套,育成玉米优良自交系综3、综31和杂交种农大60、农大65、农大3138等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这就是被意见领袖们/被键盘侠们群嘲的对象。
针对你们只知道袁隆平,再给你们普及一个农业信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玉米的亩产是四五百斤,现在我国的玉米亩产平均有1000斤,高产的达到1400-1500斤——注意,这些不是试验田的数据,是实实在在让农民种出来的产量。
相比于稻谷,玉米这几年是我国产量最高的粮食品种,约占全国每年粮食产量的四成,是稻谷产量的1.3倍,除了你爱吃的街头煮玉米小吃,90%以上的玉米给你贡献了充足的肉/蛋/奶!
这是中国农业科技人在普通工作中做出的不平凡成绩!
就冲他们的付出,不管是哪里,都值得走上地毯:走地毯的不仅仅是明星,更应该是这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
而在工业反哺农业,国家大力鼓励农业生产的背景下,如果还认为农业人就该是泥腿子,只能证明,科技的力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是高高在上,没有带给大部分的普及认知。
除了追星,除了群嘲,你们这些所谓的意见领袖的贡献在哪里?
请相信每日粮油,在你们所谓的意见引领下,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只有落后,用不了五年,你们的观点就会被科技的发展彻底颠覆。
中国农业的贫穷属于过去,未来的农业必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农民也不再是泥腿子的代名词,在新科技的武装下,必将让“农民”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之一。

上一篇:考察玉米地的专家,究竟该不该走红地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