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科学

瞭望 | 作为我国生产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玉米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3-03

中国工程院院士荣廷昭

  目前我国玉米种植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0%,玉米单产从2001年的313公斤/亩,提高到2020年的421公斤/亩,玉米育种对单产水平的贡献占到45%以上

  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玉米育种总体上还存有一定差距,在不同领域呈现出领跑、并跑和跟跑共存的态势

  我国玉米单产水平目前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0%左右,面临利用优良品种选育与应用提高玉米单产的强烈现实需求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扈永顺 刘苗苗

  玉米是我国生产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35%,其产量接近全年粮食总产量的40%,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但不是玉米起源地,种质资源匮乏,玉米育种很大程度上依赖外来种质的引进与利用。依托科技创新突破,目前我国玉米种植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到90%以上。玉米单产从2001年的313公斤/亩,提高到2020年的421公斤/亩,玉米育种对单产水平的贡献占到45%以上。

  从单产增长和自主品种占比这两个因素看,我国玉米育种科技进步很快,玉米育种水平总体上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另一方面,我国玉米单产水平目前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0%左右,面临利用优良品种选育与应用提高玉米单产的强烈现实需求。如何破解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突破单产瓶颈?《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荣誉所长荣廷昭。

  我国玉米育种总体位居世界先进行列

  《瞭望》:玉米是我国生产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我国玉米育种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什么位置?

  荣廷昭:我和我的团队认为,整体来看,我国玉米育种科技进步很快,有效支撑了国家玉米生产和产业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十三五”以来,新培育了一批丰产、稳产、宜机收籽粒新品种,在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品种选育上成效显著,进一步呈现出专用化和多样化的良好发展态势。

  在前沿基础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先后克隆解析了一批玉米产量、株型、抗病、耐旱等多个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发表的高水平研究论文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现代育种技术研发方面,在单倍体育种、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领域某些关键技术有所突破,提升了我国玉米育种的技术水平。

  与美国等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玉米育种总体上还存有一定差距,在不同领域呈现出领跑、并跑和跟跑共存的态势。

  《瞭望》:你带领团队取得了哪些玉米种业核心技术突破?

  荣廷昭:我们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立足西南,围绕我国玉米遗传育种关键技术和应用基础理论,致力于玉米种质创新、杂种优势利用和重要育种目标性状遗传基础研究,推动西南及我国玉米种业发展。

  一是创新了热带种质选系方法,创制系列骨干自交系,育种利用成效显著。上世纪80年代,团队提出合成“育种用群体”,设计了把群体遗传研究、群体改良与自交系、杂交种选育同步进行的育种新方法,提出热带种质直接选系新途径,把热带种质的优点与温带种质的优点组合到杂交的一代种中,即“温带种质×热带种质”组配模式,成功选育西南玉米育种第二轮优良骨干自交系48-2和S37。这两个自交系所组配的川单9号、雅玉2号及贵毕系列等代表性的丰抗兼优杂交种10余个,推广期间增产玉米20多亿公斤。

  “十三五”期间我们最新培育的“川单99”,具有高产稳产、抗倒抗逆、适应性广和粮饲兼用等突出特点,在生产示范中创造了我国南方玉米30亩以上连片的平均亩产1078.17公斤高产纪录,2022年还有望通过黄淮海地区国家审定,该品种已成为西南区最具市场影响力和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

  二是开创了玉米近缘属资源在玉米营养体杂种优势利用上的新途径。为解决在南方发展草食性畜牧业所面临的饲草料短缺矛盾,提出了利用玉米近缘属(种)多分蘖、再生能力强、生长茂盛、抗逆性好和栽培玉米生产种子容易等特点选育新型“饲草玉米”品种的技术路线,攻克了玉米近缘属/种间杂交障碍与生产利用的国际性难题,首创了玉米/近缘属人工合成新材料,提供了培育饲草型玉米品种原创性种质,选育推广了“玉草5号”等多年生系列饲草型新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生态效益。

上一篇:藜麦玉米窝窝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