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科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科学实验教学探讨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5

众所周知,科学课程具备一定的实践性和生活性,而科学实验可以给学生呈现生动的科学知识。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对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都有很大帮助。良好的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意义。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在教学之前精细考量、认真备课,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的科学实验教学进行探讨。

一、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问题设计

科学实验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在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科学思维的培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发挥问题对于科学实验教学的价值,教师应该不断增强自身学识,开拓知识视野,把握问题的设计原则,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索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优化科学实验教学工作。

1.问题设计难度应循序渐进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注意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如果一开始就抛出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就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产生影响,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级增加问题难度,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科学实验课堂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清晰的科学逻辑思维,增加其对科学课程的兴趣与信心。

2.设计问题要具有针对性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比如问题是否与课本内容紧密联系,是否可以直观反映出本节知识的重难点。提问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探寻,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增强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教师在提问时,首先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问,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可以突出这堂课的中心。同时,教师也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观察学生能否很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问题充分发挥教学价值。

3.设计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问题是接生婆,促进新思想的产生。”这句话强调了问题对于思维创新的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设计较为新颖的问题,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以及对学生的启发性,确保学生可以在基础内容的学习上发散思维,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原有的课本内容上进行知识延伸,最好可以与当下社会热点内容相结合,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兴趣激发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在实验时不能只是盲目讲解和操作,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科学课程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教师不能忽略的地方,需要以此为切入点调动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使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教师要激发学生潜能和兴趣,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教师可以采用实物演示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解磁铁原理时,教师可以用纸板和别针演示一个“磁铁魔法”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教师可以把这个神奇的原理告诉学生:原来,魔法的秘密是在纸板后放置了一个磁铁,别针被磁铁吸引,不仅不会掉下,还会在纸上移动。这种趣味实验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结合学生体验

科学实验探索,可以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在动手操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科学实验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为了开启学生智慧,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通过问题探究发散学生的思维。比如,为了让学生对声音传输有更深的了解,教师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将耳朵贴在墙上,同时让另一部分学生在远处打墙,然后问学生是否可以听到敲墙的声音,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听觉感受。因为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所以有些学生也许会感觉到他们听到的声音变大了,还有一些学生会问为什么他们听到的声音忽远忽近。为了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进行自由讨论,提出各自的观点,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了解到固体中声音传播的具体特征。

上一篇:谈幼儿科学微项目活动的评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