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科学》
0 引言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产量位居粮食品种之首,生产者、加工企业、政府围绕价格进行博弈并寻求平衡。2008—2015年国家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玉米价格主要依靠政策指导与调节。2016年3月国家实施玉米供给侧改革,取消长达8年的临时收储政策,玉米价格转变为市场供求关系的定价机制,至此玉米产业进入市场化时代,加工企业面临着深刻的变化和挑战,催生经营转型和价格风险管理的变革。
临储时期,企业玉米价格在政府收购价和拍卖价之间稳定波动,强大的收购-拍卖价格缓冲了相关因素的作用,政策指导与调节对玉米价格产生实质影响;产品价格,在生产成本和下游需求之间稳定波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缓冲了相关因素的作用。因此,加工企业的价格风险,主要是玉米收购-拍卖价格因素和企业自身生产经营因素,相对单一和稳定。
玉米新政实施后,加工企业的价格风险,从原料到产品,不但受到商品因素,金融因素,产业政策,环保因素,物流因素,进出口因素,税收因素等叠加影响,而且这些因素对价格的作用程度远远大于商品自身供求关系影响。同时,随着企业客户深度参与玉米、淀粉、生猪、鸡蛋、原油等期货市场,使得玉米价格日益具有金融属性,加大了价格波动的幅度和频率,波动形式更加复杂多变,规律性大幅降低,不可预测性日益增强。因此,加工企业的价格风险呈现出多因素、系统化、金融化的特点。
玉米产业改革新政,在去库存的同时扩张加工产能,短期内改变玉米供求关系,2020年玉米价格波动幅度超过500元/t,期货价格达到2 750元/t,创近10年历史高位。市场多元主体布局进入玉米生产和仓储环节,打破了加工企业常规的收购节奏和渠道,很多时候,加工企业苦于收不到粮食而被迫购买高价玉米。与此同时,产品价格受供给增加等竞争因素影响,受下游需求减弱等因素制约,反而呈现出稳步下跌趋势,原料价格上涨而产品价格下跌,成本增加不能通过产品提价得到有效的转移。企业不但面临玉米采购的风险,而且面临产品销售的风险,企业价格管控难度加大,经营风险加大。
随着玉米市场化改革,玉米期货活跃度不断提高,期货交易呈现“井喷期”态势,产业主体的参与规模、持仓量、成交量、期现比均大幅提高,位列全球农产品期货交易排名第4位[1]。目前大部分玉米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和部分贸易商均程度不一地参与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将较大的现货价格风险转变为较小的基差风险,降低产业主体风险程度。
期货服务实体产业的主要手段是套期保值,其绩效的关键是期现价格联动性,关联度越高,基差风险越小,期货服务实体企业的效能就越高。根据中国淀粉协会研究数据,目前期现价格关联度达到0.8[2],较往年0.4大幅提升,期现货市场逐步进入“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轨道,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和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进一步激活。
为此,研究期现价格联动性,对加工企业运用期货工具规避现货风险的效果至关重要,对于评估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选取2017年1月1日—2020年6月1日的玉米期现价格,利用误差修正模型(ECM),实证分析玉米市场化改革,对期现价格之间的联动性影响。鉴于辽宁营口港是玉米期货交割的基准库所在地,该文玉米现货价格选择营口港二等玉米报价①营口港现货玉米报价来自中国玉米市场网,玉米期货结算价来自Wind数据库;鉴于期货结算价是以单笔成交量为权重,以每一笔交易为单位计算的加权平均价,消除了日内异常因素导致的价格波动,因此,该文期货价格选择大商所玉米主力合约(1、5、9月合约)结算价。
1 文献综述、理论框架与研究命题
早在17世纪50年代,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推出了玉米期货合约,在国际上,为全球尤其是北美洲、南美洲的玉米种植者和产业加工者提供价格信息和风险管理手段。300多年来,CBOT玉米期货合约对美国建立从家庭农场到加工企业整个产业的风险管控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3]。国外成熟的期货市场,产业主体是重要的套期保值力量,也是稳定期货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目前国际四大粮商益海嘉里、邦基、嘉吉、路易达孚(简称ABCD)均严格按照套期保值的规则参与期货市场,通过转移风险而专心从事企业生产经营,获取稳定的生产利润,防止价格的大起大落影响企业稳健经营。
国内期货市场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经过发展初期的不规范,期间的关停并转整理整顿,伴随着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市场,2004年9月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再次推出玉米期货合约,至今已有16年历史,其间经历了4年市场初期(2004年9月22日至2008年10月20日),8年临储时代(2008年10月21日至2016年9月30日),4年改革期(2016年10月10日至2020年10月30日)。
上一篇:国内外玉米价格传导关系影响研究基于收购政策
下一篇:没有了